当前位置: 查字典名言网>文学 >浩然简介

浩然

/文学

浩然

浩然,一位以《艳阳天》、《苍生》等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引起国际文学界的广泛注意。 首先是日本, 其后,法国等许多国家也都相继翻译和介绍了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美国一些大学甚至把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列为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教材。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1956年开始发表小说到今天,他已发表了数百万字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又被改编为电影、戏曲、连环画等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生活的根,创作的根 1932年3月, 浩然出生在北方农村的一个破产农民的家庭,由于幼年时代就丧失了父母,他只得投靠到河北蓟县的舅父家里,此时,浩然刚刚10岁,顶门立户,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当过儿童团长和治安员,抬担架,递情报,运军粮,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6岁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这段生活,使浩然获得了日后作为一名作家的宝贵的根——生活的根,创作的根。浩然一生所谱写的泥土之歌的基调,就缘于此时。 然而,使浩然从一个拿锄头的农民变成一个拿笔杆的作家,最根本的还是源于建国初期的生活实践。

浩然前后作过五年多的区县干部,为他日后进行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奠定了雄厚的基础。1954年,浩然担任了《河北日报》社记者,走遍了燕赵大地的广大农村,当地对农村生活不但有了“点”的实践和体验,而且有了“面”的认识和把握后,他就基本完成了进入文坛的生活准备。 母亲是他第一位文学教师 浩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还得益于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所接受的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滋养。浩然的母亲是他的第一个文学教师。这位佃农的女儿知道很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引起了幼年浩然对文艺的极大兴趣,浩然家与一些穷苦的评剧艺人为邻,他经常和他们的孩子们一起去一家名为“燕春楼”的戏园子看戏。

这些戏曲表演把幼小的浩然带入了一个崭新的艺术世界。后来,他对古典小说着了迷,凭着半年私塾和三年小学的文化基础,他反复阅读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那文化落后的小村庄里,他尽力搜寻着珍贵的文学艺术种子,连大嫂们夹丝线和鞋样儿的书本子,他也要借去津津有味地细读一番。在中国传统文艺的熏陶下,浩然产生了对艺术的强烈要求。在他正式发表小说之前,他已经写了几百首歌谣,一百多个故事和几十出小戏。

1956年11月,以处女作小说《喜鹊登枝》的发表为标志,浩然跨入文学之门。从此就象地泉找到喷水口,一发而不可收。在短短的

四、五年时间里, 他连续发表了100多篇短篇小说,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标志他文学创作进入成熟阶段的第一部长篇巨制《艳阳天》,为中国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泥土芳香,引起了叶圣陶等文学前辈的亲切关注,文学界也她评如云。     生活和写作上的拼命三郎 浩然从中国农民身上继承了刻苦勤勉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带到创作生活中来了。为了及时写出新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他几乎成了“拼命三郎”。中午不休息,节假日不回家,晚上12点之前不睡觉,几十年如一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伏案写作。有时为了保持和农村的联系,他常常在星期六中午把粮准备好,下班铃一响,就骑上上自行车赶到郊区他所熟悉的村子里,住上两夜一天,星期一一大早再赶回机关上班。

他的小说集《新春曲》中的大部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其素材就是这样得来的。写《金光大道》时,他住在大兴县农村,为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竟不顾天气严寒,钻进低矮的电井房,伏在一块板子上写了整整一个冬天。粉碎“四人帮”后,他更加勤奋,也更加自觉地深入农村生活。有一年他生活在密云农村,并积极参加县群英会的筹备工作,只用一年时间就写出了长篇小说《山水情》。 1980年前后,浩然把家从北京城里搬到了京郊通县。

他经常在农民朋友新盖起的红砖房里和他们一起回顾着庄稼人的生活道路,也经常在自己组织的农民业余创作小组里和那些拿起笔杆的农民们一起展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浩然,这位来自农民又始终离不开农民的土生土长的作家,他的根在农村的沃土中扎得越深,他越能了解农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爱好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一批农民读者的来信。萧长春、马老

四、弯弯绕等艺术典型在农村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最有趣的是,不止一个读者给浩然寄来了路费,激请他和萧长春一起到他们村里去作客。对一个作家来说,难道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