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名言网>隋唐五代 >道安简介

道安

/隋唐五代

道安   中文名称: 道安   性  别: 男   生 卒 年: 312~385   国  别: 中国

  生平简介

  在格义之外,对佛教思想的另一种理解形成了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即本无宗、心无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和缘会宗六家,本无宗的另一家为本无异宗,成七家。道安是本无宗的代表人物。

  道安(312~385),俗姓卫,常山(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县南)扶柳人。道安祖上世代习儒,但生当乱世,自幼父母双亡,由外姓兄长孔氏抚养,苦孩子出身,他称自己“生逢百罹”(《阴持入经序》,《出三藏记集》卷六)。罹者,遭灾也。道安七岁开始读儒书,聪明程度令乡亲们惊异赞叹,十二岁出家为僧(此据《梁高僧传》,也有记作十一岁、十三岁乃至十八岁者),因为他长得又黑又丑,虽然很有悟性,还是不受师傅重视,被打发到地里做了三年农活,但他并未因此而懈怠,“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道安传》,《梁高僧传》卷五)。他向师傅借来一部五千言的《辨意经》,晚上干完活回来交还,就能全部背诵出来。后又借一部一万言的《成具光明经》,当晚归还时又能全部背出,这才引起师傅的注意。道安年满二十受具足戒。

  道安早年在游学时,曾在邺(今河南省安阳市北)遇到神僧佛图澄,受到佛图澄的赏识,而其他僧人则因道安外貌不佳而瞧不起他。道安随佛图澄习法,佛图澄讲经,道安复讲,僧众有疑难,道安一一解答,毫不费力,以致于众僧说:“漆道人,惊四邻。”(同上)在佛图澄门下,道安学习了佛教戒律、小乘及大乘般若学。

  佛图澄死后的第二年,道安为避原后赵国的战乱来到?泽(今山西省阳城县)山区,“幽处穷壑,窃览篇目”(《阴持入经序》),逃难中不忘读经。还有一些僧人也来到这里,道安从他们受业,写下《阴持入经注》、《大道地经注》、《大十二门经注》等禅经注释。后来道安又因避乱而与同学竺法汰(同在佛图澄门下)一起来到飞龙山(今山西省浑源县西南),遇到先行到此的当沙弥时的好友僧光,故友相逢,自有一番欣喜。两人一起讨论佛理,对于“格义”的理解产生了不同意见。“安曰: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光曰:且当分析逍遥,何容是非先达?安曰:弘赞理教,宜令允惬;法鼓竞呜,何先何达?”(《道安传》,《梁高僧传》卷五)这时的道安已放弃了曾与竺法雅共同坚持的格义方法,认为它有违佛理,而僧光还是认为格义是“先达”即老前辈传下的,不可以这样妄加评说。道安强调弘传佛法应该有正确的方法,别管他先达后达。这是道安学术风格的一个重要转变。

  大约在东晋永和十年(354),道安从山西来到河北,在太行恒山(今河北省阜平县北)造寺建塔,传播教义,他的信徒几乎占河北人口之半,有“中分河北”之说。升平元年(357),道安回到河南的邺,住在受都寺,在此组织了有数百徒众的僧团。不久又多次避乱奔波,在前燕慕容□派兵攻河南时,道安投奔东晋疆界内的襄阳。

  在往襄阳途中行至新野时,道安提出了佛教发展的两条措施,一是需要得到君王的支持,二要依靠大家的弘传,在凶乱之年,尤应如此。“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同上)。他首先分张徒众到各地传教,命竺法汰到扬州,法和到四川,自己则率慧远等弟子直奔襄阳(后来前秦攻襄阳时,道安第二次分张徒众,慧远东下,经荆州至庐山)。

  365年,道安到达襄阳,在此前后居住达十五年。在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中,道安潜心佛事,达到了其事业的第一个高峰。他在襄阳的活动,一是与名士、官员交往,如习凿齿、郗超等。二是讲经,每年讲两次《放光般若》。三是制定僧规,加强僧团内部管理。其僧规包括讲经说法的仪式和方式;日常的修行、饮食诸方面的规范;布萨(每半月一次的诵戒集会)、差使(每年夏安居结束后,请有德者指出他人的罪过)和忏悔(自悔己过)诸方面的仪式和规范。四是整理、注释已译经典、创制《综理众经目录》,第一次对历代所译各种佛经进行系统整理编目,并考证译者,该目录包括有经律论录二百四十五部,百五十七卷,失译经录一百三十四部,凉土异经录五十九部,十九卷,关中异经录二十四部,古异经录九十二部,疑经录二十六部,十卷,以及自己的著述二十四部,十七卷和一些杂经志录。有了这样的经录,后人的译事和撰述,才有了可遵循的依据。道安对诸师所译的重要经典都作有注释研究,对《放光》和《光赞》两种般若经则加以对比研究。道安在襄阳的事业,受到各方的敬重,也受到皇帝的褒奖,晋孝武帝下诏,令“俸给一同王公”(同上)。

  道安的功德,也引起了作为东晋敌对国的前秦君王苻坚的重视,他不但遣使送给道安许多尊贵佛像,甚至不惜以武力延致道安。东晋太元四年(379),苻坚遣苻丕攻占襄阳,第二年将道安请回长安,苻坚对臣僚说:“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同上)一人为道安,半人为名士习凿齿(习腿有疾,故称半人)。

  在长安,道安被安置在五重寺。他既是苻坚的政治顾问,又是僧团的实际领袖,地位至尊至贵。道安在长安的主要贡献是组织力量,依托国家的支持翻译佛经,主要翻译新传入的小乘说一切有部经典,包括经、律、论三部分内容,也翻译过大乘佛典,如作为《大品般若经》补译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

  道安总结了佛经汉译的经验,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五失本是讲在五种情况下可以改变或失去原经本来的表达方式。一是把原本的倒装句改为汉文的表达习惯。二是把原本质朴的表达方式加以修饰,以适应汉人好文饰的心态。三是删除原本中的繁杂重复之处,使之简约。四是原本中总结全文的“义记”部分,因为与前文重复,可以不译。五是原本中在讲完一事而另述一事时,习惯于先重述前事,再启下文,这段重述可以不译。三不易是讲有三种情况使得译者很难表述佛经原意,一圣人作经,都是因时制宜,译文也应适应时势,这就比较困难。二是译文应当适应人们的理解能力,而这样做也比较困难。三是经文离佛久远,理解力平平者要准确表达出经意,相当困难。有这三大困难,译经应当谨慎。

  道安还统一了出家人的姓氏,他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应以“释”为沙门姓氏。这有利于增强僧团内部的凝聚力,得到大家的认同。

  秦建元二十一年(385),道安在长安五重寺圆寂。一生著述,僧?《出三藏记集》卷五中收有二十四篇,卷六中收有六篇经序,卷七中两篇,卷八中一篇,卷九中一篇,卷十中四篇,卷十二中三篇,另有标为未详作者者而肯定为道安所作的七篇,元康《肇论疏》卷上中收《性空论》一篇,《鼻奈耶经》卷首的《序》一篇,等等,现存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较少。

  道安的佛学思想,在戒定慧三方面都有建树,尤以其慧学中的般若性空思想在佛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道安的般若性空义被称为本无宗,其基本意义是“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吉藏《中观论疏》,《大正藏》卷四十二)。这容易误认为是一种宇宙生成论,但道安要说明的是无或空是万法的根本,诸法本来是无,一切诸法,本性空寂。这是一种本体论,与竺法深为代表的本无异宗不同。本无异也讲诸法本无,但更强调未有色法而先有无的从无生有的宇宙生成论。道安的本无则在说明万法之本性、本体的空或无,所以,本无宗可以称为性空宗。

  世界分成本体和现象两部分,如同易学所讲的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之分。世俗之人不懂这种区分,不知在现象之后所存在的本体,执著现象为实有,并生出种种异想忘念。要破除这种妄执,必须让众生明了诸法性空之理,所以道安说:“人之所滞,滞在未(末)有,若诧(宅)心本无,则异想便息。”(同上)这称之为崇本息末。

  戒学方面,道安认为,虽然说戒定慧三学是“至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比丘大戒序》)。但戒学是三学之首,在家和出家信徒都应从戒学开始学佛,“莫不始戒以为基址”(同上),戒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行为如果不矜不庄,就已产生了伤戒之心,如此则难免不入三恶道。因此说,戒学最为重要。道安强调坚定戒心,宁持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不过道安也主张,持戒必须以般若为基础,悟般若真谛,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持戒,“执大净而万行正”(《合放光、光赞随略解序》)。这样的持戒境界,称为无戒无犯。

  关于定学或禅学,道安的前期思想主要重禅学,受佛图澄影响较深,后期则转向般若学。道安讲,定有三义,即禅义、等义、空义,以此对治贪嗔痴三毒。禅定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认识本无,“执寂以御有,崇本以动末”(《安般注序》)。可以看出其禅学也是和本无论相联系的。

  道安是东晋时期最博学的佛教学者,佛教僧团的领袖。他的学识和人格,在当时受到极大的推崇,成为人们的楷模,而其本无论,与玄学中王弼的贵无说有著逻辑上的内在联系。

网友关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