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名言网>文学 >龙应台简介

龙应台

/文学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著名华文作家,现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中国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个人履历:

龙应台,台湾高雄人,祖籍湖南衡山县,父亲龙槐生为国民党军官,母亲应美君,浙江淳安人。因父亲姓龙,母亲姓应,生于台湾,得名龙应台。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自小在台湾苗栗苑里长大,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毕业后,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

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

1984年,龙于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个月内印刷24次,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1980年代对台湾民主发展极具影响的一本书。余光中称其为龙卷风。同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震动台湾文坛。而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她的杂文针砭时弊,切中民意。在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两年,专心育儿。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兼台湾《中国时报》驻法国、瑞士特派员。还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讲授台湾文学课程,并为学生导演戏剧。同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评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野火集》。

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十天。

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人在欧洲》。

1995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孩子,你慢慢来》;自这一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

199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龙应台自选集》5种。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和见解,颇受注目。

199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魂牵》。

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分别在上海、汕头、陕西出版,再次在大陆文坛和书市被称为龙卷风。

1999年,应台北市长马英九邀请,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期间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专栏1999-2003年,当时的台北市长马英九亲自前往德国法兰克福,龙应台受邀出任台北市的文化局局长,为期四年,龙遂从德返台,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

2003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其后任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担任杰出人文学者(香港大学第一位终身教授)、新竹清华大学讲座教授。此外,龙也积极参与到关于香港公众议题的辩论中。在政制改革、文化保育和国际交流等话题上,都不乏龙的声音,其专门讨论香港问题的《龙应台的香港笔记》,在香港与新加坡的畅销榜上停留长达半年。

2005年7月,在大成集团、普讯融悟文教基金会、诚品股份有限公司、蒋震工业慈善基金支持下,与一群主张社会参与的文化人及企业家共同创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

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2009年,龙应台推出了号称用了十年酝酿、一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写成的《大江大海1949》。

2010年8月1日龙应台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台湾社会价值观的基座,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她强调,这是台湾人的梦,是可以与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的价值观。

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2012年1月31日,据台湾媒体报道,台行政院长陈冲表示,台湾文建会主委将由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接任。2012年5月20日之后,文建会将转型为文化部,龙应台也将成为第一任台湾地区文化部部长。

2013年1月29日,宣布启动台湾文化光点计划。

2013年2月17日,展开为期10天的欧洲文化访问,并出席相关颁奖典礼。

主要作品: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大江大海1949》(2009年8月)

《龙应台评小说》台湾尔雅出版(1985年6月)

《野火集》台湾圆神出版(1985年12月)

《野火集外集》台湾圆神出版(1987年2月)

《人在欧洲》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88年6月)

《写给台湾的信》台湾圆神出版(1992年1月)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4年3月)

《美丽的权利》台湾圆神出版(1994年4月)

《干杯吧托玛斯曼》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6年4月)

《我的不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7年9月)

《百年思索》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9年8月)

《银色仙人掌》(又名《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台湾联合文学出版(2003年12月)

《面对大海的时候》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3年12月)

《孩子你慢慢来》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5年5月)

《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5年7月)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6年7月)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出版(2006年11月)

《亲爱的安德烈》台湾天下杂志出版(2007年10月)

《目送》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8年7月)

社会评价:

知名作家余秋雨认为,龙应台是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

知名学者余光中认为,龙应台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样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我们社会的病情。

著名作家林达认为,龙应台不仅仅是一名将野火烧向专制的斗士,她出现的时机也是一种优势,也是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指针,龙应台从一开始就放弃有利地势,选择站在一个孤立位置,不仅批评政府,更多的是尖锐的刺向每一个人的内心。

家庭生活:

龙应台前夫为德国人,是一个外交官,育有两子,长子为安德烈,次子为菲利普(龙在2007年的著作《亲爱的安德烈》就是把她与她长子安德烈的通讯结集而成的);

龙应台对其家庭生活的描写中,只字不提她的德国外交官前夫,只在2003年的作品《银色仙人掌》中透露自己已经离婚。

思想价值:

龙应台信奉民主自由,在批判中共的文章里写道: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这,在小方格窗里是看不到的。所以如果你对小方格里的混乱失望,不要忘记,真正的民主在生活里,在方格以外的纵深和广度里。她也批判台湾的执政者: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诚实是第一原则在面对中共的统治者时,她的文章里这么写着:你容不容许媒体独立,你尊不尊重知识分子,你用什么态度面对自己的历史,以什么手段去对待人民,每一个细小的决定,都系在文明这两个字上头。龙应台曾经说过:我其实只是不相信,人权应该以政治立场来区隔。国民党、共产党、民进党、他妈的党,如果人的尊严不是你的核心价值,如果你容许人权由权力来界定,那么你不过是我唾弃的对象而已。不必吓我。

艺术风格:

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 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但她仍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地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台湾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人物轶事:

称大陆为内地不妥

针对台湾演艺界人士经常称中国大陆为内地,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受访表示,我觉得用内地这个词是不妥当的,但是我们不能够怪罪于这些演艺的艺术家,因为他怎么会知道哪些词是所谓正确或不正确的,最重要的是在他的那个专业领域里头,你常常去那个场域去工作,那在工作的时候,身边的人全部用那个词,你自然而然就会用那个词,是这样的。

龙应台说,只不过,我们要理清,内地跟我们称中国大陆的差别在哪里,比如说,台湾在日本殖民的时候,称日本为内地,现在的香港称大陆为内地,以我们现在是中华民国的立场上,我们称大陆为内地,是不妥当的。

龙应台说,她认为内地是不适合的,但是不是要规定,演艺人员用了内地,你要罚他吗?把他关起来吗?你要怎么样呢?

后悔做官 称台湾社会充满负面能量

龙应台于2013年5月22日在台立法机构被询时坦言,午夜梦回时会后悔当文化部长。

台当局文化部长龙应台22日赴立法院教育委员会进行报告,针对公视董事会争议,有立委认为应该废除公视,龙应台也表示赞同,还说公视是她所见过最丑陋的事情,另外被问及午夜梦回时是否后悔担任部长,她坦言,当然有、每天有,还自问:自己在做什么?

龙应台语气平和的说,只要当一天文化部长,就会竭尽所能把事情做好,会一直做到我觉得不值得了。对于怎样是不值得,她说如果今天中风了,就是告诉我这不值得!她认为,这社会充满负面能量,同一件事在民间做会被肯定,在政府做就会被骂,让她感到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