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名言网>文学 >马卡连柯简介

马卡连柯

/文学

马卡连柯(1888~1939) Makarenko,Anton Semiohovich,苏联教育家,作家。1905年从小学师资训练班毕业后开始教育生涯。1905年起担任小学教师和校长,在15年的教育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奠定了他的教育思想的基础。1920年后先后主持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从事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丰富了他的教育学理论。1935年马卡连柯任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工学团管理局副局长 ,同时从事写作、理论著述和学术讲演活动。

 

 

教育思想:

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方面。认为通过组织健全、合理的教育集体来教育学生,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法。指出教育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才能完成培养集体主义者的任务。认为不可将学生看作受训练的材料,应视他们为社会的成员、社会活动的参加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指出前景教育在人的教育和儿童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不断向集体展示一个又一个前景,提出新任务,引导集体为实现新任务而努力,鼓舞集体在追求美好前景中不断前进。强调教育者对集体及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教育和影响应是同时的、平行的,集体首先应成为教育工作的对象。在劳动教育问题上,他认为劳动是教育的根本因素之一,应成为集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劳动与教育并行的原则。马卡连柯还提出了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统一的教育原则,认为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提出严格要求二者是统一的。

个人作品:

主要教育文艺著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主要教育理论著作有《教育过程的组织方法》、《儿童教育讲座》、《普通学校的苏维埃教育问题》。50年代苏联出版7卷本《马卡连柯教育文集》,80年代出版8卷本《马卡连柯教育文集》。

现实意义:

简介

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和革命家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是苏联教育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尔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马卡连柯为新型的教育家,说他的教育经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事实正是如此。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不仅在苏联,而且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在解放后的中国,都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是在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教育的学说出发,在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斗争中及其创造性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他不仅创造性地揭示和论证了教育科学中许多最现实的最复杂的问题,并且指出在教育实践中应当怎样以共产主义道德精神教育儿童。他不是从书本上的公式出发,而是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对苏联学校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是一个全面系统和完整的体系。既有教育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又有教学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既重视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又重视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只因他所组织领导的教育机构一一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一一的特殊性和当时的具体条件及实际需要,他首先着手整理和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工作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后因突然病逝,未及整理和提出关于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教与学方面的经验和理论。这对教育科学是个极大的损失。

各种教育

到目前为止,在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中,最受重视、被研究和运用最广泛的是他关于集体教育、纪律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理论。这些理论和经验,大部分都被充实到苏联的教育理论中,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苏联《学生教育工作的示范内容》中规定:培养学生的政治自觉性和发展社会主义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自觉纪律性和文明行为;培养对劳动和公共财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培养法律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等等。并形成了一整套德育理论,提出了共产主义教育的原则体系:包括共产主义思想性、党性和目的性原则,教育同生活、劳动、共产主义建设实践的联系原则,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原则,要求与尊重学生个性的统一原则,教育影响的连贯性、系统性、统一性和不间断性原则,教育与学生年龄和个性特点相适应原则等等。运用说服、榜样、实际锻炼(练习)、奖惩、自我教育等教育方法;通过教育过程、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团队组织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所有这些,可以说是对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具体运用。其效果也是极其显著的。

关于集体教育、纪律教育和劳动教育问题,不仅是苏联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同样也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在抓这些方面的工作。但从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看,这些方面的工作并不尽如人意。例如,由于“文革”的影响和其他原因,在一些青少年中对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之中的一些人热衷于个人的所谓实惠,不考虑国家、集体利益;一些人重哥们“义气”,无视国家、集体的法纪;一些人强调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其成长道路上只承认个人的奋斗价值和家庭提供的帮助,而不懂得社会、祖国人民、学校集体在培养新人中所付出的代价。他们只讲索取,而不讲应当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等等。这都是由学校中的集体教育和纪律教育工作薄弱所致。关于救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在我国也巳实行多年,但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左右倾思想的干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被严重歪曲,在学校工作中劳动教育的实施出现了左右摇摆现象。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学校中体力劳动取代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中又搞起纯理论教学,从书本到书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执行的很不力,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毫无例外。形成各级学校中绝大多数学生既缺乏对劳动的正确态度,又没有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的形势之下。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就急需加强学校中的集体教育、纪律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思想,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卡连柯关于集体教育、纪律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思想将其理论中行之有效的,又适合我国实际的好经验、好措施,用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家庭教育

马卡连柯在家庭教育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不仅编著了《父母必读》,还编写了大量有关儿童教育的文章,综合和系统化了先进的儿童家庭教育的经验,提供了严格的和深刻的令人信服的关于家庭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家庭,——马卡连柯写道一一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责任非常重大的事情。家庭带来美好的生活,家庭带来幸福,但每一个家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首先是具有国家意义的大事情。”①这就一语道破了家庭与国家的关系。他指出友爱的家庭集体是教育的必要条件,强调父母的行为,父母间的关系、他们的衣着和同儿童谈话的姿态,较之道德家庭式的谈话和训诫,将会更有力地影响儿童。指出家庭教育工作的真正实质,不仅在于与儿童谈话。而是在于家庭生活和儿童生活的组织中。在教育工作中,一切一一甚至是细小事情一一都具有很大意义。他在关于儿童教育的论文中还指出制度在儿童教育中的重大作用,儿童在家庭中就应养成遵守制度的好习惯。他提出的关于儿童学习劳动和休息的程序,关于整齐、礼节、饮食、自我服务等方面的规则,都是对父母的中肯劝告。这在苏联组织家庭教育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谈到将子女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人不仅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工作者,不仅成为一个好公民,还要使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然而,他认为“这是一个最困难的问题。它所以困难,是因为所有家长都在想这个问题。每个家长都愿意使他的孩子成为幸福的人。这是父母生活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父母宁愿不要自己的幸福,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只要子女幸福就行了。很难找到既不想这点也不希望这一点的父母。”*接着他又指出,“这个问题是重要的而且是很困难的,因为幸福要由怎样的性格、怎样的习惯、传统、发展、信念来决定以及什么是幸福等问题,在实践中从来还没有得到解决。”*针对这种情况,马卡连柯严厉地批评了家长中对待子女的普遍的错误态度。如他举出“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他认为这是父母所能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对此他作了这样的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那么你就给他饱喝一付足量的你个人的幸福,于是他就被你毒死了”。这与我国常言所说的惯子如杀子的意思完全相同。马卡连柯的态度是“无论怎样,绝对不作任何牺牲,相反的,要让儿童向父母让步。”他在《父母必读》中写道:“在儿童的眼中,父母尽有权先享受幸福的。......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儿童。应当教育儿童关心父母,培养儿童这样简单而自然的愿望,即在父母没有满足之前,拒绝自己的享乐。”④

在集体与个性的关系上,马卡连柯认为,不能离开社会、离开集体看个性。当时在苏联存在一种“自由教育论”的观点,主张盲目听任儿童在个性上自由发展,不少家长和教师都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认为“儿童是生命之花”,“对花朵要欣赏、赞美、沉醉、吻嗅、呼吸”。对此,马卡连柯大声疾呼:不要溺爱儿童!应该好好想一想,从这些花里可以结出什么果实,如果放任,让他们自由发展,那就很可能发展那种自私自利,懒散骄横,放肆任性的不良品质。马卡连柯主张,对儿童要“有严格要求的爱”。

当前在我国,关于家庭教育问题虽已引起一些人士的注意,但是,作为所有的家庭、社会、国家,还尚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种种弊端。例如,相当多的家长“望子成龙”,于是不惜一切地为子女服务,包揽子女的一切自我服务性劳动,自己勒紧腰带来满足子女对吃、穿、用的所有要求。其结果是酿成大、中学生中讲吃穿、比阔气、鄙视劳动、铺张浪费的坏习气,甚至把长辈的节俭品质视为“小气”、“扣索”。青少年的犯罪率逐渐上升,酿成家庭悲剧的屡见不鲜。这都与家长过份地宠惯孩子不无关系。而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居中心地位,是父母和祖父母的“掌上明珠”,于是要啥给啥,说一不二,娇生惯养到无以附加的程度。在家中他(她)是老大,长辈简直是他(她)的“奴隶”。其结果就出现了外电中评论的“小皇帝”、“小公主”及电视剧中所描写的“小太阳”、“少爷儿子”、“保姆妈妈”等等。这已不属个别,而已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当耳闻目睹这些事实时,不由觉得,马卡连柯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虽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但好象就是针对我们今天的情况提出的。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使人预感到一种潜在的社会危机,即在“蜜罐”里长大,自由放任发展起来的这样的青少年,何以接好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班。对此,难免使人产生疑虑,直言不讳地说,这状况与我们要培养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人才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七届人大期间有人提出:“家庭教育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全局的事情,没有理由不提一笔”⑤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各级各类教育的成功与否,都与家庭教育的好坏密切相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所以必须搞好家庭教育。然而,要搞好这项工作,只靠知识界人士的呼吁远远不够,必须唤起全社会特别是国家的足够重视。就是说,国家在强调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把家庭教育包括在内并作为教师中的一环来抓,为此,有必要重新深入地研究马卡连柯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和经验。这对我们搞好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育技巧

在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他的乐观主义教育观与精湛的教育技巧。乐观主义的教育观是他能卓有成效地把三千多名青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童教育培养成为苏维埃国家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思想保证。他说:“我深信,男女孩子们所以成为‘违法者’或‘不正常的人’,都是由于受了‘违法的’和‘不正常的’教育的缘故。正常的教育,和具有一定目的的教育,能很快地使儿童集体变成完全正常的集体。在我个人的亲身经验中,这种道理的确凿性,达到了百分之百。”*“最低限度我总认为青年人是美好的,要说男女青年是罪恶的,那是很难想象的……如果青年受了合理的教育,能合理的生活,工作和娱乐,他们就会永远是美好的。”*马卡连柯卓越的工作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他这种乐观主义教育观的正确性。

马卡连柯能以此教育好特殊的教育对象。那么,对普通的教育对象就没有理由不用乐观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这在理论上是容易理解的,但实践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例如,在我们的教育实际工作中,对青少年抱有偏见的人亦不在少数,认为青少年不好教育,也有一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而嫌弃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学生,最后导致教育工作的失败。应该看到,当代青少年之所以“不好教育”,这固然有社会、环境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但与教师是否以乐观主义的态度,以良师益友的姿态对待学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些方面,马卡连柯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若肯于向他学习,就不愁搞不好教育工作。就是说,乐观主义的教育观是教育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同时,马卡连柯又明确指出,教师的教育技巧是教育成功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他曾不倦地号召教师掌握教育技巧,特别是教师工作的技巧。在这方面是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的。正如他的一位学生所说:“马卡连柯的教育方法是无穷无尽的,多种多样的”,“并且在每一种场合,他的做法是不同的,新鲜的而不是重复的。他总能使人信服,完全真挚,没有犹豫不决的态度。”*按照马卡连柯的看法,教师的技巧,并不是需要某种特殊天才的艺术。每一位教师如果他是较长时期在学校里工作,并诚恳地对待工作,他就能成为善于组织和培养团结友爱的儿童集体的能手。但它却是需要教导的一种专门技能。“正如教医生学习他的技术,教音乐家学习他的技术是一样的。”*马卡连柯指出,教师的技巧表现在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需要学会掌握自己的声调和控制自己的表情。“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只有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音调的时候,我就真正变成一个有技巧的人了。”⑩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真正具有技巧的教师,不是把愤怒表现在命令和谩骂之中,而是将所感受的愤怒表现在面孔上,而这种表现会对儿童发生很深的印象。这是马卡连柯非常强调的。但是,他又特别指出,不能容许教师的烦恼、精神上的痛苦做为教育的工具。即不允许教师把自己的种种不快带入课堂。就是说,教师不仅是以乐观主义的态度看待学生,而且自身也必须要充满乐观地、生气勃勃地工作和生活,以轻松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马卡连柯把这看作是教师技巧的必备条件。可见,他认为娴熟的教育技巧是教育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我们多数教师(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在这些方面还很不足,不完全适应或根本不适应教育工作的这种要求。因此,要出色地完成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就必须认真学习马卡连柯的乐观主义教育观及其高超的教育技巧,并付诸实践。国家对未来教师的培养,也应进一步明确对这方面的要求与加强实际训练。

意义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方方面面。为促进我们的教育改革,重新对它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从中找出很多有益,借鉴,但也不能不看到,对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评价和看法还不尽一致。如有人认为,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好是好,但由于它是在教育特殊儿童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适用于教育特殊儿童,而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对于这种看法和认识,连马卡连柯本人也不同意。他说:“许多人认为我是教育流浪儿童的专家,这是不对的。我整整作了三十二年的教育工作,其中十六年是在学校里,十六年是从事教育流浪儿童的工作。我从事流浪儿童的工作,也同样决不是专门的流浪儿童的工作,第一,由我从事教育流浪儿童的第一天起,我就对这种工作有一个假定的看法,我认为对流浪儿童并不需要采用任何的特殊方法;第二,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顺利地使流浪儿童保持了正常的情况,使继续教育他们的工作和教育正常的儿童完全一样了,已经有了正常的集体一一有了十年制学校。并追求着我们一般学校所追求的通常目的。……我们的实际结论不仅可以适用于不好教育的流浪儿童,而且可以适用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一切工作者”。*马卡连柯自己所作的上述结论告诉我们,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一点已被苏联几十年来的教育实践所证实。当然,我们决不能把它的经验“当作万应灵丹、当作法则、当作结论”。这也正是马卡连柯本人所反对的。为了预防人们漫不经心地运用他的思想和方法,他在《父母必读》一书的末端指出:“每一个家庭有它自己的生活特点和环境,每一个家庭必须独立解决为数极多的教育问题,千万不要利用那些现成的取之于外界的处方,而是只能依靠苏维埃的生活和共产主义道德的一般原则”。*因此,我们在研究和运用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经验和方法时,必须遵循他的上述告诫。何况这些理论、经验和方法是在二、三十年代根据苏联当时的情况提出的。随着时间的迁移,地点和具体情况的变化,更应慎重地对待,必须依据我国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急待解决的问题,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切忌生搬硬套。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其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物:

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诗篇》(1925-1935)《塔上旗》(1938)、《父母必读》(1937)等。

集体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认为,苏维埃教育方针概括地说来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

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经验的本质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指出,在集体初建时期,领导者应当以“不许反对的方式”提出要求。以后,集体本身就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

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首先是教育的基础。其次,集体是教育的手段。最后,集体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马卡连柯认为,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

3、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应当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和工作,防止享乐主义情绪的产生。

集体的作风和纪律

集体的作风是指五常的共同的态度。这种共同的态度主要表现为5个特点:

第一,集体应当朝气蓬勃。集体应当充满“强烈的快活情绪”。

第二,集体成员之间应当团结和睦。

第三,集体成员应当具有坚定不移地主持正义的观念。

第四,集体成员要具有积极性。

第五,集体成员应当养成“抑制的习惯”。

纪律既是集体教育的结果,也是集体教育的手段。所谓纪律,正是一个人能够愉快地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集体教育

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师集体是培养不出良好的学生集体的。在他看来,建设教师集体应当注意4个方面:

第一,教师集体应当是一个合理的组织。

第二,教师集体应当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坚定的政治信念。

第三,教师集体要团结,行动要一致。

第四,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要建立密切的联系。

家庭中的集体教育也是马卡连柯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卡连柯提了以下建议:

第一,"要尽早地让儿童知晓父亲和母亲在什么地方工作,做什么工作,这种工作是如何的困难,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取得了什么成就;

第二,要让儿童及早明白家庭预算,知道父亲和母亲的工资;

第三,要使富裕家庭的孩子明白家庭的富裕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使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不羡慕其他家庭,并养成坚忍精神。

此外,马卡连柯还要求家庭能够培养孩子的诚实、关心他人、节约、责任感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