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名言网>文学 >雷达简介

雷达

/文学

小城走出戏剧大师——易卜生故乡行 作者:雷达

从挪威首都奥斯陆出发一路南行,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一座叫做希恩的小城,这里,就是伟大的剧作家亨里克·易卜生的故乡。 希恩人口仅有5万,不到10分钟即可逛遍市中心。市区内少有高大建筑,多是独门独院、红色或白色的木造别墅,与这个秀气的小城倒是很般配。市中心的南端有一个不大的海湾,才使得这座城市有了些灵动的感觉。 到达希恩的这天正值周末,街上行人稀少,市内静谧,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城,如何会诞生一位现实主义的戏剧大师呢? 我费尽周折找到了易卜生出生的地方。

当1828年3月20日易卜生在这里降生时,他的住所还被称作斯多克芒加登庄园。易卜生的父亲是当地一个比较富裕的木材商人,但在易卜生8岁时,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庄园也从此败落。今天,当年的庄园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幢还算宽敞的二层白楼,只有门上钉着的一个蓝色牌子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诞生过一位后来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由于这里早已变成一片人口比较集中的住宅区,没有几个人能精确地说出这幢房子的位置所在,这也是记者问了好多人,才找到这里的原因。 离开易卜生的出生地后,记者又来到位于希恩市区大约3公里以外,一个名叫温斯托普的小村,这里是易卜生博物馆的所在地。

易卜生在父亲破产后,随全家搬到此地,从而在这个小农场里,度过他余下的少年时光,直到15岁时离开。 博物馆是一座不起眼的红色木屋,虽然在周围翠绿的农田映衬下,色彩很是艳丽,但与不远处的几家农舍比较,又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不过,这个建筑及周围的景色,仍与易卜生生活的年代一模一样。 为纪念易卜生逝世100周年,博物馆正进行装修,要等到5月23日那天才正式对外开放。进到博物馆里面,首先看到的是易卜生不同时期的画像和照片,还有一些他的戏剧在世界各地演出的剧照,另外也陈列有一些他的遗物。

在博物馆的西端有一座小舞台,这个舞台小得根本不能供正常演出使用,只能算是一个简易的舞台模型。由于博物馆在装修,没有负责解说的人员,但这样也能使人可以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空间。那么,这个小舞台是易卜生生前的遗迹,还是后人修造的呢?按通常的情况来判断,博物馆既然保存着易卜生当年生活的原貌,那么后人是不会修建这个小舞台的。而查阅易卜生的戏剧创作史可以知道,他的第一部剧作《凯蒂琳》写于1849年,那时他已离开这里有6年的时间了。而此后的作品,也都是他在挪威其他一些地方,或是侨居意大利、德国等地时完成的。

所以,易卜生当年在这里生活时,可能甚至还没有对他的第一部剧作进行过构思。这个小舞台应当是易卜生本人或他的家人建造的。但他们当初也许并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小舞台,成为易卜生日后戏剧创作之路的起点。 在易卜生15岁的时候,他在家乡的格尔彭教堂接受了坚信礼(基督教的一种成人仪式),不久,他就告别家乡到外地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此后,再也没有记载表明他曾经回到过希恩这个地方。

尽管一路追寻易卜生在家乡的足迹,但我仍没有解开心中的谜团,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最终成为一位充满了社会批判精神的剧作家呢?我又回到希恩的市中心,因为这里不仅是当地最繁华的地方,并且集中着以易卜生的名字命名的剧院、文化中心,甚至还有一家旅馆,特别是在中心广场上还竖立着希恩的标志之一——易卜生的巨大雕像。记者希望能从中为自己的疑惑找到答案。 没有生命的建筑是不会说话的,那么希恩的百姓对易卜生是怎么看的呢?“天才”、“希恩和挪威的骄傲”,所有被采访者的回答几乎惊人的一致。当记者说出心中的困惑时,易卜生文化中心的汉森先生却沉默了。他在该文化中心研究易卜生的作品已有30多年,却好像很惊诧于我怎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恰在此时,街道上响起很多中国人都十分熟悉的《国际歌》。正逢“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希恩当地庆祝节日的一项活动。汉森似有所悟地打破了沉默,建议一起到易卜生雕像前听乐队的演奏。 在雕像前,汉森反问,如何看待这座雕像所表现出来的易卜生?那是一座高大的易卜生站姿铜像,浓密的发须以及紧蹙的双眉,凝视远方若有所思的眼神,使易卜生看起来是一副愤世嫉俗的倔强模样。未等我回答,汉森却先说话了。

他说,如果易卜生没有离开这座美丽的小城,他就不会发现世俗还存在着阴暗、伪善与暴力的一面,可能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才使他拿起手中的笔,呼吁人们对现实的丑恶进行斗争。 伴随着《国际歌》的旋律,我想起了易卜生在《社会支柱》的结尾,为剧中人物洛娜·海斯尔小姐所写的台词:“真理和自由的精神,是社会的支柱!”或许,这就是记者在希恩找到的答案吧。(人民日报2006-5-13)

网友关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