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名言网>文学 >李龙云简介

李龙云

/文学

李龙云.煌煌的戏剧文学人生

历经磨难而久演不衰的《小井胡同》,令戏剧文学界感到震惊的《荒原与人》一部部沉甸甸的大戏构筑了他的戏剧文学人生。 而今,一部根据老舍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改编创作的大型剧作《正红旗下》又在人们热切的关注下问世。

(一) 一九九九年,李龙云发表了大型剧作《正红旗下》。剧本是根据老舍生前未完成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像春日里的一声响雷,剧本的发表引起了中国戏剧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二) 一部剧作,为什么尚未搬上舞台就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个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正红旗下》原著是老舍一生中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是海内外公认的老舍的代表作。小说原来计划的内容应该是从1898年写到1901年,即从戊戌写到辛丑。其规模即便不像《四世同堂》那样有近百万字之多,也不会低于三五十万字。可惜的是,他没写完。他仅写了8万字,11章,仅仅是一个大部头长篇小说的开头。

李龙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将这部仅有一个开头的煌煌巨著,改编成了一部完整的剧作。而几乎所有读过剧本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认为,剧本大气磅礴波澜壮阔,戏剧氛围浓烈,人物语言十分生动,每一个人物又都有其完整的命运和归宿 其次,原因也出于李龙云这位作家以往的成就和影响。 不妨先读一下他的简历: 李龙云,1979年9月被南京大学录取为研究主,指导教师:陈白尘。1981年冬通过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元月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专职剧作家;1987年,国内权威杂志《半月谈》在《中国人物》专栏中将他列入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九名剧作家进行介绍;1988年3月被审定为国家一级剧作家;1988年春入选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和国务院文化部评选的中国当代十名优秀剧作家;1988年夏应美国奥尼尔中心邀请赴美访问,出席全美剧作家会议,同年8月22日被奥尼尔的故乡沃特福德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1993年先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七届、第八届委员; 1993年,《中国新时期文学辞典》收入李龙云、《小井胡同》、《荒原与人》三项辞条。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为:大型剧作《有这样一个小院》、《小井胡同》、《这里不远是圆明园》、《荒原与人》、《正红旗下》,以及一批中长篇小说、戏剧美学论文。

其中,《小井胡同》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19

8

3、19

8

5、1993年三度搬上舞台,久演不衰;剧本则先后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当代十大正剧集》、 《中国五十年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精选戏剧卷》,并将与老舍、曹禺、关汉卿、莎士比亚的剧作一起收入新版的职业高中语文教材。 另一代表作《荒原与人》由著名导演艺术家徐晓钟、王贵分别执导,由中央戏剧学院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先后搬上舞台,在北京和东北引起了轰动。《荒原与人》的剧本先是被收入《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戏剧卷》,后又被中国戏剧的最高学府中央戏剧学院作为教材列入《古今中外60部经典剧作》,并被译成德、日等外文版本。 1979年以来,从《有这样一个小院》到《小井胡同》,再到《荒原与人》,李龙云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连续产生轰动。作家始终处于艺术的漩涡中心而被人们关注着,他身上具有强烈的拓荒色彩和超前意识。

从《荒原与人》的发表到《正红旗下》的问世,间隔了整整13年,关心李龙云的人一直在拭目以待。而在这13年里,他似乎已远离尘世,回避所有的应酬与虚荣,在孤独与寂寞之中酿制着他自己的精品

(三) 李龙云, 1948年年末生于北京南城罗圈胡同。 每一位作家都有一片乡士,每一片乡土都有它独有的文化。乡士是作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它铸就我一种特有的自尊,为我幼年的心灵涂上第一层底色。它告诉我:什么是善良美好,什么是正直倔强,什么是底层人的尊严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目睹了一条胡同三十年命运的起落兴衰。

老街坊们时而欣喜时而苦涩的经历冲撞着我的心灵,于是我写了他们 1981年,日后搅动得中国文坛多年兴奋不已的《小井胡同》怀胎十载,一朝分娩了。 现在的《小井胡同》已经是誉满京华了。实际上,在龙云以往的全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命运起伏最大的,应该说是《小井胡同》。《小井》将给我带来些什么,至今仍是个谜《小井胡同》的演出,曾经经历了三上三下,令人愁肠百结。当《小井》发表近20年之后,中国文学才翻然醒悟似的,接受了它

(四) 1968年7月,李龙云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0年北大荒生活期间,先后赶过马车,当过拖拉机手和康拜因手。参加过筑路、打井、架线、垦荒等多种劳动。 1970年春,在郁郁寡欢的心境下我开始涂鸦,初学写诗。1985年,龙云在《习剧15年漫笔》中写道,我是很不自觉地走上文学这条道路的1972年的隆冬,我被军垦系统一个师的业余演出队借去当创作员。

从此,我告别了挠力河畔那片低矮的马架子,把自己的命运与一个小戏班子的命运拴在了一起。我的创作生涯是从别拉洪河河畔那片荒凉的草甸子里起步的 在《小院》之前,在十年北大荒生活期间,我曾写过十余部剧本:独幕剧、多幕剧、童话剧、相声剧连同那些报废的诗歌、小说、散文手稿,积累起来的文字量竟有近百万字之多。对这个社会而言,那一摞发黄的稿纸,已经烟飞灰灭,我永远不会再把它们变成铅字。但对我个人来说,那一汪心血将长留在我的记忆中,供我咀嚼、反思、凭吊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多少年过去了。尽管当时碰到过各种各样的挫折,但只要回忆起北大荒那段业余创作生涯,我就感到所有过去的一切都是值得怀念的。

在我的记忆里,那里的荒原永远被夕照的霞光笼罩着;它干净、深遂、美好,但又夹有一丝淡淡的惆怅。只要闭上眼睛,我眼前立刻就会浮现出一幅画面:那缓缓流淌的别拉洪河、粉红色的高粱地中间那幽静潮湿的土路,那神奇的落马湖传说,那明亮的月光和流水想到昨天,我就觉得仿佛重又置身于北大荒的怀抱里。古荒深处,长河落日如轮。一条清晰的爬犁辙蜿蜒曲折铺向远方。晚霞把荒原装点得那样高远、恬淡、苍茫。

坐在大爬犁上,身边演出队的伙伴们抱着手风琴睡着了。我倚靠着道具箱子,透过防蚊帽那井字形的花纹,望着沉下去的夕阳,在脑海里编织着文学天国之梦

(五) 生活往往是坎坷与阳光并存。 1978年3月,李龙云被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录取为本科生。就在那年冬天,李龙云创作了多幕话剧《有这样一个小院》。1979年3月《小院》在北京正式公演。意想不到的是,戏从彩排开始就引起了激烈争论。

一时间里棍棒交加。就在他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一位与他素昧平生的老人,南京大学的陈白尘教授向他伸出了救援之手。白尘先生先是给黑龙江省的一位老作家巴波先生写了封信,请他帮忙从侧面了解一下,如果《小院》这个作者确实是个很有追求的年轻人,我就破例录取他为研究生;如果是个名利之徒,就算了。当时的巴波也已年过花甲,但它与陈老在1939年时有过师生之谊,巴波真的找到龙云的几位同学作了调查,几天之后他给白尘先生回了封电报:无可非议。白尘先生通过南京大学中文系党总支找到校长匡亚明,鉴于研究生报考时间已过,希望请示教育部,允许南大破例为龙云补办招生手续。

此事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持。为了求得黑龙江大学的合作,陈老进一步提出,希望南京大学派人亲自到黑龙江去一趟,公出人员往返的差旅费由陈白尘私人负担。7月上旬,南京大学中文系贾平年老师来到黑大。他给李龙云带来了陈老的口信:万一这次破例录取失败,你不能来南大,我仍愿收留你为学生,愿意对你函授 李龙云入南京大学深造的第一项成果,就是《小井胡同》的创作,就是《小井》以后一系列剧作的一发而不可收

(六) 1985年,李龙云创作了大型话剧《荒原与人》。 这是一部令戏剧界文学界感到震撼与惊讶的剧作,著名导演艺术家徐晓钟说:龙云的《荒原与人》是一部极为真实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我感到她有一种特别的美质。这部写文革期间北大荒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远远超越了文革,走出了那片黑土地。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著名导演艺术家王贵则称:《荒原与人》是一代人的辉煌大梦 早在1987年冬,在李龙云戏剧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研讨会上,国内近30名作家理论家就曾对《荒原与人》的成就以及它对中国戏剧的深远影响进行过预测与评估。理论家们认为:《小井胡同》奠定了李龙云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在历史上的地位,而《荒原与人》则使我们感到了理论上的困惑。

《荒原与人》体现的是一种人类意识,在探索的意义与价值上,对这个戏现在做结论还为时过早。它提供给我们的东西大多了。它突破了以往的一切框架与模式,创建了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新样式。作家将多种艺术方法与手段化入艺术思维,再融入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使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产生了一种自然和谐的情调,朦胧着一种诗的意境,构成了一个奇特的世界。 一位前辈戏剧家1989年指出:中国戏剧走到《荒原》这里,出现了一个高原现象。

这个戏的追求,是希图架起一座桥梁,首先从戏剧界过渡到文学界,然后通过这座桥梁把中国艺术送到世界。

(七) 在《正红旗下》发表之前,徐晓钟曾经这样说:在当代中国,龙云是最有潜力的剧作家。 而前辈戏剧家夏衍则早在15年前就这样说过:《小井胡同》的作家年轻、勤奋有才华,在中国像他这样的年龄能有这样的语言功力是难得的关于《小井》,我虽视力衰退,还是一口气读完了。真是个近年来难得看到的好剧本 现在,话剧《正红旗下》发表了。它必将再次搅起中国剧坛的骚动,而李龙云自己则十分平静。所有戏剧界的朋友们都清楚:13年,龙云这13年决不会虚度,人们决不会就此终止对他的期待

网友关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