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名言网>魏晋南北朝 >鲍照简介

鲍照

/魏晋南北朝

拟行路难十八首选四

鲍照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① 千斫复万镂, 上刻秦女携手仙。② 承君清夜之欢娱, 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③ 内含麝芬之紫烟。④ 如今君心一朝异, 对此长叹终百年。

【作者】  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直  不得意。曾做过宋临川王刘义庆、始兴王刘浚的侍郎,及临川王刘子顼的前参  军,掌书记。后死于乱军中。诗文俱佳,七言乐府尤受后世推重。有《鲍参军  集》十卷传世。

【注释】  ①博山:香炉名,形状象海中的博山。 ②秦女携手仙:指弄玉和萧史。相传  弄玉是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嫁给箫史,夫妇骑龙凤飞升而去。这里有意以仙  侣携手和情人变心相比照。  ③此句言香炉在烛前光彩炫耀,有如龙鳞。   ④此句言炉内烧麝香。

【品评】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  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第二首,设为闺怨,叹人心易变。    诗人采用以物写人和“睹物生情”的手法来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诗中描  写一位被遗弃的美女,孤独地注视着香炉,往事就象缕缕青烟,浮现在她眼前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把重点放在“物”——香炉上,工笔重彩,精心描  画。这只香炉是京师名匠制成,上面雕刻着一对恩爱的仙人携手跨凤图。这只  象征着爱情和幸福的香炉曾伴随她度过美好时光。 接下去, 笔调陡然一变: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曾几何时,丈夫变心了,她只好对着  这只被闲置的香炉低嘘长叹……。这明明是一首弃妇诗,却从香炉着墨;明明  是写人,却不惜笔墨去写物。诗人用那只精美的香炉来象征女主人公,香炉的  始爱终弃也象征着女主人公不幸的命运。    诗歌的情调婉转而深沉。女主人公虽然怨情郁结,却只是对炉孤坐,徐徐  “长叹”,并无激愤之语,然而凄楚之情溢于纸面。

泻水置平地,① 各自东西南北流。②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觉, 举杯断绝歌路难。③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④

【注释】  ①泻:倾也。 ②首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 ③这  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④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  “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品评】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  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  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  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  “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  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  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  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  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  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  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  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飞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  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对案不能食,① 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 安能叠燮垂羽翼?② 弃檄罢官去,③ 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 暮还在亲恻。 弄儿床前戏, 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④

【注释】  ①本篇原列第六首,言孤直难容,只得退出仕途。这诗见出一个才高、气盛、  敏感、自尊的诗人在贵族统治社会压抑下的无可奈何之情。 ②叠燮:即“蝶  躞”,小步走路。 ③檄:文书。一作“置”。 ④孤:孤寒,谓身世寒微。

【品评】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六首,主要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心  情。诗歌的开头两句,诗人通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外形动作  来表现内心的焦虑不安。尤其是第二句中三个连贯一气的动作非常精确而传神  地刻画出壮士失意的内心痛苦。接下去的“丈夫生世”二句,将压抑的情感尽  情倾泻出来。一个“几时”、一个“安能”,说得分外沉痛,分外激愤。以上  四句写诗人备受压抑的精神状态和内心反抗。下半段则用亲切的语调描绘“弃  檄罢官去,还家自休息”的情景。最后诗人由古代圣贤的厄运联想到自己的不  幸,不禁扼腕长叹:“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激愤中又带着几  分无可奈何的怅恨,显得异常沉痛。    此诗不以文辞取胜,而以真情动人。诗歌的格调悲怆而不颓唐,失望而不  消沉,沉郁中有关洒脱,悠闲中透出不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自尊而孤做  的精神状态。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日夜隔,① 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② 胡前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 登山远望得留颜。③ 将死胡马迹, 能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轲欲何道!④ 绵忧摧抑起长叹。⑤ 【注释】  ①??:(音杳):遥远。 ②朔风:北风。 ③留颜:留住容颜不使变老。  ④?轲:车行不利,引伸为人生艰难。 ⑤绵忧:绵长不绝的忧愁。摧:悲。  抑:压抑。  

【品评】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十四首,主要表现戍卒流离边塞、思乡  难归的愁苦。全诗共十二句,每两句一转。开头两句总写戍卒身世,由此牵出  远离故土之悲。第三、四句则分别从时间及空间着眼来写思乡之切。第五、六  句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而处境之苦更烘托出思乡之情。如此苦情怎样排遣呢?  唯有“登山远望得留颜”,希望借远眺稍稍宽慰思乡之情,使容颜不至于因忧  愁过度而憔悴衰老。第九、十句写戍卒前途命运的悲惨,他必将死在胡马之迹  纵横的荒野,不可能与妻子团圆。最后两句写戍卒的绝望心情。诗人通过戍卒  少壮从军白头不归的遭遇,唱出了一曲血泪交流的哀歌。

网友关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