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名言网>文学 >程步涛简介

程步涛

/文学

流淌的记忆

作者:程步涛

20年前,为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出版社组织了几位部队诗人重走长征路,离京前,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余秋里将军专门接见了大家。将军讲了一件长征途中的旧事。说他们精疲力竭地在一座庙宇里休息,部队已经没有一粒粮食,有人便把庙里的一面鼓皮揭下来煮着吃了。他十分生气,庙宇是个拜佛的地方,进来横七竖八地躺着,已经坏了规矩,现在可好,把人家的鼓也给吃了。便有人解释,说这庙都荒了,满院子草,和尚早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将军说,同志哥,这是政策,你们必须留下钱,留下信,向他们道歉。 余主任说:你们要是路过那座寺院,代我去看看,有没有重蒙一面鼓置于架上。 出瑞金,过湘江,一路颠簸,到昆明后,胡世宗打来电话,说他们没盘缠了,希望能送去。还说下一步的计划是过金沙江,问我能不能和他们一起走一程。我把工作安排了一下,飞到了昆明。

第二天一早上路,到沙栎村时,已是下午两点,这里离皎平渡还有60多里山路,而且路真的如羊肠一般。 红军当年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走到皎平渡渡口的。50年过去了,向导说,这路仍和过去一样。我们一边为道路仍是当年模样而感慨,一边为能踏上这样一条山道而心动。 60里山路是下山,虽又窄又陡,但云高气爽,再加上彝家的寨子与土楼掩映在崖上和林中,一道山弯一幅风景,倒并没有感到走得艰难。

又一想,天上没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没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没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越娄山关,是无法找到当年长征的感觉的。就在这议论之间,一阵雷声一样的轰鸣震撼耳鼓,向导说:“这就是金沙江的涛声,渡口快到了。”我们顿生无限欣喜,然而,就是在这时,脚底的疲劳也袭上身来。天越来越黑,听着近在耳边的涛声,一分钟像一天一样漫长,直走到几乎再也无法挪动双脚时,树隙里透出一缕灯光,皎平渡到了。 当年为红军摆渡的船工陈余清大爷在等着我们。

世宗曾陪袁鹰同志来过一次,他握着陈大爷的手,说,大爹,10年前我来过,你记不住了吧?陈余清老人只是笑。时间已晚,草草洗了洗便睡下了。那一夜真是枕着涛声,50年前的往事在脑海里和着涛声一起翻腾,压根儿就没法入睡。窗棂透出一缕晨曦时,鸟鸣先是唧唧啾啾,很快便唱成一片。我们走到户外,不知是白天和黑夜的感觉差异还是怎地,雷鸣般的涛声一下弱了下来,江面并不太宽,流水也不太急,只是浑黄一些,与被峡谷切成条状的蓝天形成截然反差。

这条承载过中国革命之舟的流水,在我们立足的这段河段上,竟显出了几分妩媚来。 返回云南一侧,我们要求自己摇船,陈余清老人像没听见,似对我们,又似对江水,说:“当年,水也急,也宽,不像现在。”史载,红军还在江上架过一道浮桥,但很快便被江水冲走了。当年,这里的船工多为红军摇过船,为毛主席摆渡的是张朝满老人,如今健在的只有陈余清了。红军过江后,破坏了所有的船只。

许多为红军摆渡的船工则被国民党抓了起来,或遭毒打,或被罚款…… 近中午时分,我们开始往回返,走出很远,转过身,陈余清老人还在向我们挥手,阳光将一层金辉镀在老人的周身,在群山的映衬下,像一尊闪光的雕塑。 长征胜利距今已经整整70年了。70年的时间风尘,足以把人们的许多记忆荡涤得无影无踪,而金沙江,那条融会千百年风霜雨雪荣辱悲喜的江河,却始终在我心里或急或缓地流淌,而且将永远流淌下去。(人民日报2006-10-10)

网友关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