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名言网>政治 >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简介

阿瑟尼维尔张伯伦

/政治

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简介

阿瑟·尼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e Chamber lain,1869—1940),1869年3月18日出生于英国伯明翰市的巨富之家。

1889年,张伯伦从伯明翰梅森学院毕业,先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后到西印度群岛的巴哈马岛上经营他父亲创办的剑麻种植园。张伯伦经营不善,于1897年放弃种植园,回到伯明翰,先后担任过两家金属加工公司的董事和经理。1911年,张伯伦依靠家族的势力,当选为伯明翰市议员。四年后他当选为伯明翰市长。任内因建立英国第一个城市救济银行而赢得某些声望。

1916年12月,张伯伦出任劳合·乔治战时联合政府中新设立的国民兵役局局长,7个月后因为没有实权而辞职。1918年底,张伯伦在家人支持下,以保守党候选人的身份参加下议院竞选,当选为议员。从此,他跻身于政界,先后出任博纳·劳政府和两届鲍德温政府的邮电总局局长、财政大臣和卫生大臣,成为英国政界的头面人物。 英国统治集团内部,在如何对付德国战争威胁的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以丘吉尔为代表的对德强硬派认为,德国的目标是控制整个欧洲,英德矛盾不可调和,战争正在逼近,必须加强战备,联合法、美及其他有关国家,组成以英法两国为核心的“武装的国际联盟”,并调整与社会主义苏联的关系,共同对付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以张伯伦为首的对德绥靖派则认为,对德国采取强硬行动会引起“普遍的欧洲战争”,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只会遇到“无法预料的灾难”而“不会赢得任何东西”,故而极力主张对德国的侵略扩张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绥靖政策。 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出任首相。他自信“对欧洲整个局势,甚至对整个世界了如指掌”,一反前任首相不多过问外交事务的作风,统揽外交大权,不让整个内阁参与外交政策,独断专行,推行绥靖政策。在张伯伦主持下,英国政府逐步形成整套所谓“全面解决”欧洲问题的绥靖“总计划”。这套绥靖计划的战略目标是避战求和,稳定现状,确保英国的霸权地位;战略重点在欧洲;首要任务是谋求与德、意法西斯改善关系,实行“友好合作”;战略设想是通过谈判和秘密交易,在不损害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用让出自己的部分利益,出卖中欧与东欧国家的利益和牺牲社会主义苏联,来满足德意法西斯夺取“生存空间”的扩张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与德意法西斯缔结广泛的协议,达成解决欧洲问题的“总谅解”,确保西欧无战争,维护既得利益,巩固已有的势力范围。

为了推行既定的绥靖计划,张伯伦极力排斥打击强硬派。上台伊始,他就立即撤换驻德大使,将主张对希特勒的扩张行动保持高度警惕、积极加强防务的费布斯撤职,换上鼓吹英德合作、被人责骂为“纳粹大臣”的汉德逊为驻德大使。1938年2月20日,又迫使强硬派领袖、外交大臣艾登辞职,任命有“绥靖船上的大副”之称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为外交大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张伯伦也只是装模作样地“谴责”了几句。 德国侵吞奥地利得逞,使希特勒的胃口越来越大。

希特勒又把魔爪伸向捷克斯格伐克,提出让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沉缅于“拯救欧洲和平”的张伯伦早已决定把苏台德奉送给希特勒,从捷克危机一开始就不准备“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与德国打仗”。1938年4月底,张伯伦在英法总理会谈中要求法国政府不要履行法捷条约,并共同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向德国法西斯屈服。同时,拒绝苏联关于采取集体行动制止侵略的建议。英法会谈后,张伯伦对记者发表谈话:“为了和平的利益,英国赞同让苏台德区‘自治’。

”他的所作所为使希特勒的侵略气焰更为嚣张。 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扬言要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德国军队开始大规模地向边境集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立即实行军事动员,欧洲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伯伦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惧,9月13日晚,他迫不及待地向希特勒发出一份“特急电报”:“鉴于局势日益严重,我提议立即前来见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我提议乘飞机来,并且准备就在明天启程。

” 9月15日,张伯伦得到法国同意,拖着衰老的身躯,生平第一次乘飞机抵达慕尼黑,然后又坐火车到达希特勒的别墅所在地——伯希特斯加登。希特勒并没有按照外交礼仪去机场或火车站迎接,只是在别墅的台阶上静静等候张伯伦的“光临”,这对一国政府首脑来说,的确是不平常的冷遇。张伯伦到达的当天,就同希特勒举行会谈。希特勒气势汹汹地恐吓张伯伦,说什么如果因苏台德区问题而引起冲突,他将“淮备迎接任何战争……决不会后退一步”。他询问张伯伦,“英国政府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张伯伦当即表示赞成苏台德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并表示把这个意见带回英国,争取内阁批准,并和法国磋商。

他再三乞求希特勒不要使用武力,希特勒同意在“两人再次会晤前,德方不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9月16日,张伯伦从慕尼黑飞回伦敦,当晚就召开内阁会议,他在同僚面前大肆鼓吹,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避免战争。9月18日,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外交部长庞纳应邀到伦敦会谈。在张伯伦建议下,英法两国政府制订了一份要求把“凡是苏台德区日耳曼籍居民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的联合方案。9月19日,英法两国政府向捷政府发出照会,强迫贝奈斯接受这个方案。

由于捷人民的恼怒和反对,9月20日,捷政府拒绝了英法建议。对此,英法政府十分恼火,威胁贝奈斯政府说,如不改变态度,就要负起“挑起战争的责任”。英国以不给捷援助、法国不履行法捷条约相要挟,终于迫使贝奈斯政府就范。9月2l日下午,捷政府照会英法政府, “以沉痛的心情接受英法两国的建议”,并对捷人民发表广播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人抛弃了。” 9月22日,这位自命为欧洲“和平使者”的张伯伦,违背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意愿,无视世界舆论的责难,夹着公文包,带着英法联合方案,登上飞机,第二次飞往德国,继续与希特勒进行肮脏的政治交易。

这次会谈在莱茵河畔戈德斯堡举行。会谈一开始,张伯伦就滔滔不绝诉说他如何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使英法政府和捷政府接受了希特勒在上次会谈时提出的要求,他以为这样希特勒就该表示满意了,但是,法西斯的欲望是难以填平的。希特勒又向张伯伦提出了更高的要价:在几天之内,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和警察立即撤出苏台德区,由德国对苏台德区实行军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其他所有操德语的地区也要统统归并德国。希特勒威胁说,如果这些要求遭到拒绝,“只好寻求用战争解决问题的途径”。张伯伦以“调解人”身份答应把希特勒提出的戈德斯堡备忘录转交给捷克斯洛伐克,并要求在进行“调解”期间,德国不要使用武力。

9月25日,捷政府拒绝了希特勒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同意9月18日的英法联合方案。9月26日,张伯伦同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外交部长庞纳进行商谈,发表了会谈公报,声称两国政府在所有问题上意见一致。当捷政府拒绝戈德斯堡备忘录后,9月26日,希特勒发表演说,再次进行战争威胁,大叫什么“如果到10月1日,苏台德区还没有交给德国,我希特勒将亲自作为第一个士兵去同捷克斯洛伐克作战。”随后,德国宣布三军总动员,大有踏平捷克斯洛伐克之势。对希特勒的演说,张伯伦感到心神不安,他利用希特勒的战争叫嚣,再次给捷政府施加压力。

9月28日,他给希特勒又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再次去柏林,并建议召开英法意三国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努力使希特勒不经过战争,就能实现自己的要求。希特勒表示同意张伯伦的建议,立即向英法意政府首脑发出了邀请。9月29日,张伯伦为了完成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肮脏交易,第三次飞往德国。29日深夜,四国首脑举行慕尼黑会议,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排斥在外的情况下,按事先达成的交易很快起草出会议文件,决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及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惨遭肢解。

次日凌晨l时,四国首脑在慕尼黑协定中宣布“原则上同意”为维护欧洲和平而将苏台德区并入德国的计划。几个小时以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宣布接受“慕尼黑协定”。30日早晨,疲惫不堪的张伯伦与希特勒继续会谈,签署“英德宣言”,宣布两国“彼此将永不作战”,“决心以协商办法”解决一切争端。张伯伦对这一纸互不侵犯的宣言十分满意,回到伦敦即得意志形地对欢迎的人们挥着那张有希特勒签字的宣言,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代的和平有了保障。”“现在我请你们回去,在你们的床上安心睡觉吧!” 但是,受到纵容的侵略者总是欲壑难填。

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希特勒即下令出兵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此后不到一年,希特勒又向波兰开刀。张伯伦政府在国内人民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下,于9月3日对德国宣战。张伯伦在宣战演说中无可奈何地说:“这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一个可悲的日子,而对任何人都没有比对我来说更为可悲了。我曾为之奋斗过的一切,我曾希望过的一切,在我的公务生活中我曾信奉过的一切,都毁灭了。

”张伯伦在对德宣战的同时改组内阁,吸收强硬派的代表人物参加战时内阁,丘吉尔担任海军大臣并主持军事协调委员会,艾登担任殖民事务大臣。张伯伦虽然仍为首相,但是影响力却大为减弱。 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和法国表面上在履行保障波兰安全的诺言,实际上并未出兵援助波兰。英法军队按兵不动,宣而不战。希特勒利用这种“奇怪的战争”所提供的大好时机而于1940年4月9日对丹麦和挪威发动闪电攻击,英国远征军在随后发生的挪威战役中遭到失败。

在5月7日至8日英国下院就远征军的失败及其对形势的影响举行的议会辩论中,艾默里议员朝张伯伦高喊:“看在广帝的面上,走吧!”。前首相劳合·乔治则以辛辣的语调嘲讽说:“首相曾经吁请大家作出牺牲”,现在“首相应该以身作则,首先作出牺牲,因为在这次战争中,没有比首相牺牲自己的职位,更能对胜利作出页献了。”德国5月10日又出动大军进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直逼英法本土,英国舆论哗然。张伯伦被迫于5月10日引咎辞职,由丘吉尔接任首相职务。 1940午11月9日。

抑郁寡欢的张伯伦在英格兰病死。

网友关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