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名言网>政治 >张浩简介

张浩

/政治

张浩

张浩,原名林作培,曾用名林育英、林仲丹,化名林春山、李生等,1897年2月25日生于湖北黄冈县。  

192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 参与领导了汉阳钢铁厂工人罢工、长沙人力车夫罢工,先后任上海杨树浦部委书记、武昌市委工委书记、满州省委书记、全国总工会常委兼海员工会书记等。1933年,受中共中央委派参 加赤色职工国际在苏联举行的国际职工代表大会,任中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为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期间,参加了共产国际七大,参与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935年11月受共产国际指派回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接通了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促成了同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1月,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的特殊身份出面做张国焘的工作,迫使张国焘同意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为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做出了贡献,捍卫了党内的团结统一。张浩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曾任援西军和一二九师政治委员。这位杰出的革命家,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镇原这块红色热土上也曾留下了他战斗的足迹和光辉的身影。

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之三十军、九军、五军渡过黄河,1936年11月10日,中革军委决定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西路军在西北军阀马步芳、马步青骑兵和国民党胡宗南部优势兵力夹击下,虽经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但由于环境恶劣,众寡悬殊,给养困难,形势危急。1937年2月27日,中革军委决定以红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一军为基础,加上红二十八军、三十二军等组成援西军,任命刘伯承为司令员,张浩为政委。此后,毛泽东专门与张浩进行了一次谈话。毛泽东说:这个任务很艰巨。长征途中,许多干部、战士在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错误的危害下,曾三过草地,吃苦甚多,牺牲了不少人。干部、战士的政治思想工作任务很重,没有一个得力的人去不行,所以,中央决定派你去。军事上,伯承同志很强。这样,援西军里的文武两将都是硬角色。张浩上任后,与刘伯承司令密切配合,面对援西军组建后指战员中出现的种种思想倾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军队内部的思想统一,维护了党内军内的团结。

援西军组建后,由于干部战士对援西任务、目的不明确,张浩到部队时,干部、战士纷纷向他和刘伯承提问:为什么刚回陕北又要去甘肃?当初为什么要调西路军过河?有的同志认为这次援西有3000多里,而且又要过沙漠,有畏难情绪,不愿去援西。对此,张浩认为统一指战员的思想迫在眉睫,司令部于3月5日召开援西军出师动员大会,会上张浩同志告诉广大指战员,西路军的同志西渡黄河后,经过数月的艰苦作战,现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党中央在决定派我们援救他们,西路军是党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是我们的阶段兄弟,他们是为新中国而战,是为人民而战失利的。现在,他们遇难,我们能见死不救吗?他强调,红军长征后,部队损失很大,经过长征的每一个同志,都是革命的骨干、党和人民的财富,也是革命的火种。西路军的每一个同志也是如此。今天,中央派我们西进援救西路军,就是挽救火种,挽救财富。这次援西虽然要走3000多里路,而且还要走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但为了革命,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要以大局为重,发扬过去那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和舍己救人的精神,营救、援助我们的阶级兄弟。在这次会上,刘伯承司令员也讲了一番肺腑之言。政委、司令员的战前动员报告,使援西军将士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当天,部队从三原、淳化出发,日夜兼程西进,经过半个月的急行军,部队于3月中旬到达甘肃镇原县。

部队刚到镇原,就收到了西路军发来的一份电报。电报中说,他们经过数次血战,迭遭挫折,干部、战士大部牺牲、被俘,余下人员被迫上了祁连山的康隆寺,已经弹尽粮绝。援西部队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必渡河。收到这份电报后,援西军与西路军的电信联络中断。这一噩耗的传来,援西军指战员都非常悲痛,心情沉重,情绪低落。张浩同志很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开始进行劝慰、疏导。他说:西路军是我们党领导下的一支很好的队伍。他们当中,有的参加了黄麻暴动,有的是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冲杀出来的工农子弟,还有的是威震川东的游击健儿,他们和我们援西军的指战员亲如骨肉,情同手足。听到他们失败的消息,大家痛心疾首,非常难过,这是很自然的。但我们也应懂得,西路军失败了,已经无法挽回,难过也无益。西路军的失败,是个局部,革命的形势还是很好的,革命的前途也是光明的。我们要把痛苦当作动力,把我们的部队整顿好,并好好扩建军队。我们如果这样做了,我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的烈火一定会越烧越旺,人民军队一定会越战越英勇,越战越强大!经过他和刘伯承等领导的耐心劝导,使同志们较快地从悲痛中摆脱出来,投入了工作。

援西军虽未能实现援西,但在驻扎镇原期间,接应收留了数千名失散的西路军官兵。刘伯承、张浩等想尽一切办法迎救、接应西路军失散官兵,对收留的西路军人员,都热情欢迎,给予妥善安排,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和政治审查。宋任穷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当年刘伯承、张浩率领援西军指战员收留西路军的失散人员时,曾这样说:为使在极其艰苦斗争中失散的西路军指战员能够很快找到我们,援西军政治部在兰州到西安的公路上沿途书写和张贴了通告,写明红军的驻地,欢迎他们归来。对于历尽千辛万苦陆续归来的同志们,我们都热情接待,回来一个去看一个,回来一批看一批,对他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慰问。一天下午,我随刘司令员、张浩政委到招待所看望西路军失散人员,他们一见到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收留西路军失散人员的同时,在军中开展了批判张国焘错误的斗争。这场批判一开始,有的人在批判张国焘的错误时,将红四方面军与张国焘混在一起,似乎整个四方面军中没有好人。许多连队、机关开会讨论时,不同意见的人常发生争论,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张浩很快发觉了这些错误的倾向。他深入各军、师、团,一次又一次地向干部、战士作报告,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对基层官兵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张国焘错误的严重性,提高广大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并按照中共中央规定的政策界限,将张国焘与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战士严格区别开来。他反复强调:红四方面军是好的,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战士对党是忠诚的,有的同志跟着张国焘犯错误,是因为张国焘是中央派来的,对他不了解。所以,过去的错误应由张国焘负责,广大干部战士是没有责任的。决不能因为张国焘的错误,就抹杀红四方面军的功绩。我们批判张国焘的错误,目的是使广大干部战士深刻认识张国焘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危害性,并从他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使我们党和军队今后再不出现类似的错误。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浩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不仅使援西军的干部战士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还肃清了张国焘错误路线在红四方面军中的影响。对张浩在援西军的工作,援西军十二师政委胡奇才将军在《张浩同志在援西军》一文中有一段叙述:张浩同志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也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他往往用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把深奥的道路讲得使人心服口服我虽然在张浩同志领导下工作不到一年,但张浩同志那种平易近人的谦和态度,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高贵品质和联系群众、深入细致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作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张闻天夫人刘英同志也在一篇回忆张浩的文章中说:他工作很忙,到处请他作报告他每作一次报告,都要查阅很多书籍,并结合他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讲得生动具体。所以,他的报告很受欢迎。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援西军和陕北红军的一部改编成八路军一二九师,张浩出任一二九师政委并参加中共中央军委领导工作。 1938年1月因健康原因党中央调张浩回延安, 1942年3月6日,张浩在延安中央医院逝世,享年46岁。毛泽东亲自送了忠心为国,虽死犹荣的挽词。 党中央号召大家向张浩学习:学习他对敌人英勇不屈的精神,学习他对群众的密切联系,学习他在党内正派的作风。,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杨尚昆等中央领导人亲自为张浩守灵、执绋、抬棺、奠土,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执绋抬棺,当天《新华日报》发表了《悼张浩同志》的社论,对张浩一生的贡献和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他的一生,是革命的、战斗的一生他在艰苦奋斗的一生中,学习和掌握了革命理论,领导了职工运动,成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最优秀的战士之一。